中房新闻> 热点透视 >李宇嘉:如何看待楼市“限售”

李宇嘉:如何看待楼市“限售”

发布时间: 2017-05-27

对于楼市限购限贷的边际效应下降,“限售”已成为“撒手锏”。2017年3月23日,厦门首创“限售”政策,新购商品房取得房产证后满2年才能出售。随后,北京、广州等30多个城市针对商品住房、“类住宅”启动“限售”政策,土地拍卖“只租不售”案例也越来越多。近日,河北保定对一宗地进行拍卖,不仅限制最高地价,也限制最高房屋销售价格,但最震撼的是,购房者自取得房产证之日起,10年内不得买卖。“10年限售”也被认为是最严厉的调控。


  如何看待限售?多数研究者指出,房屋在几年内不得出售,这是打击投机和短炒的绝佳手段。从资产定价角度看,流动性越高的资产,投资者参与率越高,价格也就越高。比如,虽然我国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较差,但多年来市盈率(股价/每股收益)雄冠全球,原因就在于股票具有非常高的换手率。事实上,一旦流动性下降了,投资者参与率就下降了,资产价格也必然会下降。近年来,但凡房价上涨较快的城市,其房屋换手率一般都比较高。


  比如,2015年深圳房价翻了一倍,背后是房屋高换手率。据链家地产统计,2015年深圳二手住房换手率高达8%。也就是说,2015年深圳几乎每10套房,就有一套再交易一次,但同一时期,北京、上海房屋换手率仅3%左右。2016年以来,北京、广州等地二手房换手率快速提升,学区房及投资客集中的一些商品房“妖盘”(类似于股票市场的“妖股”),换手率高达20%-30%。当然,房价同比涨幅也是最快的,房天下统计的北京部分“妖盘”,2016年房价涨幅高达80%左右。


  目前,“资产荒”预期下的购房行为普遍,特别是“加杠杆”购房,这是本轮房价快速上涨的罪魁祸首。因此,启动限售政策,通过冻结交易、改变预期、增加杠杆成本,直接消灭了投资和短炒需求。但是,笔者认为,限售政策在这个时候大范围“登场”,绝非仅仅是一项类似于限购、限贷和限价的简单行政干预措施,要放在当前楼市大环境、经济金融的大环境下面来理解。限售这项措施将对未来楼市、资产价格、资金流向和金融风险产生深远的影响。


  春节后开启的新一轮调控,一个最大的背景就是,热点城市和区域的房价在短短的2年内上了“新台阶”。2015年以来,热点城市及周边的房价水平至少上涨了100%-150%,尽管有改善型需求、返乡置业的推动,但“资产荒”预期下的“加杠杆”购房,无疑是房价上涨的最大推手。这部分需求,很多是要在未来“套现”的。根据笔者调研,热点楼市目前出现了一个新现象,就是价格“锁定效应”,即一个楼盘某一套房子的实际成交价格,将锁定同类户型的其他价格。


  一旦降价“套现”,该楼盘的房价就会下跌,特别是投资性房产占比高的楼盘或区域。目前,新一轮楼市调控已经上升到防范金融风险的“国家战略”地位,无论对楼市调控,还是金融“去杠杆”,管理层的决心和意志都是坚定的。因此,大批的资产配置购房未来会有“套现”的需求。特别是,随着资金环境的紧缩,楼市杠杆的收紧,以及持续调控叠加对于预期的冲击,不仅“套现”需求会增加,还会产生从“套现”到“抛盘”的转换,这就是楼市踩踏式出逃危机。


  若房屋在几年内不得出售,即便楼市回调,也不会产生大规模“套现”,并导致各路需求出逃,形成楼市回调共振,这是避免踩踏式楼市危机的手段。另外,近年来虽然货币投放和银行总资产年均增速分别高达15%和20%以上,远远超过实际GDP增长,但我国并没有爆发严重的通货膨胀,根源就在于作为不可贸易品的商品房,吸纳了绝大多数流动性,这就是资金老虎入笼。未来,如果资金大规模从不动产领域流出,资产价格“高位泄洪”,这是实体和金融难以承受之重。


  未来,美国将进入加息通道,加上本币仍有贬值预期,国内资本外流明显,尽管近期有了一些限制性措施,但仍旧避免不了资金通过各种渠道外流。楼市限售政策出台后,不仅大量资金沉淀在不动产上,不会因出逃而造成资产价格暴跌,而且还阻断了资金流出和人民币无谓贬值,这也为实体经济改革与复苏提供了更长时间的窗口期。因此,此时大范围启动限售政策,甚至蔓延至三四线城市,笔者认为,这中间就有为楼市和金融风险未雨绸缪的意味。


  时至今日,尽管我国房地产市场化发展了近20年,但基本上处于“单边上涨”的走势,始终没有经历过一轮完整的由涨到跌、有峰有谷的周期,造成了全社会普遍存在着“房价必然会上涨”的预期。在政府托底及基于金融风险、GDP增长担忧的救市,让这种预期变成了刚性预期、楼市刚性兑付,造成炒房泛滥、换手率高企。问题是,从国际经验看,这种预期恰恰是金融危机爆发的最大诱因。启动限售政策,降低换手率,也能够让投机炒作的情绪迅速降温,让购房者的眼光更加长远一些,从而让风险慢慢消化。笔者认为,但凡公共政策都有成本。房地产市场是“不完全市场”、准公共品市场,即便是发达国家,也有多项限制性措施,比如限制销售对象,甚至干预房价和租金涨幅。


  (作者单位:深圳市房地产研究中心)


此稿件为延展阅读内容,稿件来源为:证券日报。如发现政治性、事实性、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,请及时与我们联系,并提供稿件的纠错信息。